中新網北京7月21日電 題:鏟除“網謠”頑疾需社會合力
  記者 闞楓
  據媒體報道,針對近期個別網民蓄意編造一些混淆視聽、擾亂人心的惡性謠言,公安機關依法查處了39名網上造謠者傳謠者,其中包括“為抓XXX封鎖機場”的謠言編造傳播者。
  又見網絡謠言。近年來,“自來水裡含避孕藥”,“張海迪擁有日本國籍”,“撿到白婭倩的准考證”……一些披著“新聞”外衣、標榜“揭秘”、形式“逼真”的網絡謠言花樣翻新,屢禁不絕。
  當一起起網絡謠言事件經歷“編造”、“瘋傳”、“證偽”的過程之後,我們不禁疑惑:為何謠言總能瘋傳,為何一些網民總被愚弄?
  在互聯網迅速發展的今天,網絡成為人們獲取信息、表達訴求的重要渠道。但是,當“人人都有麥克風”時代的來臨,人們卻漸漸發現,網絡的海量信息中,還摻雜著虛假、誹謗、抹黑的網絡謠言。
  近些年,微博、微信等互聯網產品出現之後,熟人之間的信息傳播更讓人們辨識謠言的難度在增大,網絡謠言的危害性和破壞力也成幾何級數增加。
  或為了謀取個人私利,或為了情緒宣泄、製造影響,隱匿身份的網絡傳播讓讓一些人利用互聯網進行誣衊、毀謗等謠言宣傳。不少網民,甚至一些網絡名人,為滿足獵奇欲望,不辨真假、盲目盲從、跟風起哄,讓謠言得以四散傳播。近年來,網絡謠言的社會危害正漸漸從“線上”走到“線下”,頻頻侵犯公民權益,損害公共利益,甚至危害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。
  網絡不是法外之地,鏟除“網謠”頑疾,營造健康的互聯網環境需要法治護航。
  從“秦火火”、周祿寶等網絡名人因造謠傳謠、敲詐勒索落網,到如今,公安機關依法查處39名網上造謠者傳謠者,這些案例再次警示,網絡社會不是無法無天之地,任何人在網絡上違法犯罪,都將付出法律代價。
  遏制網絡謠言是一場“證偽戰役”,鏟除“網謠”頑疾還需要媒體和意見領袖們的自律和擔當。
  互聯網行業要履行社會責任,加強行業自律,自覺抵制謠言傳播,發佈權威聲音闢謠、釋惑。而作為網絡輿論領袖的一些公眾人物,更需註重自己在網絡中的言行,擔起社會責任,做謠言的揭露者,而非助推者甚至編造者。
  抵制網絡謠言還是每位公民的責任,鏟除“網謠”頑疾更需要每個網民的公民意識,從自身做起,維護網絡環境的清潔。
  網絡謠言四起,我們每個人都可能是謠言的受害者,但是我們每個人還都可能是謠言的傳播者。我們需要廣大網友始終保持客觀、理性,對謠言不點擊、不參與、不做“二傳手”。凈化網絡環境、構建法治社會,既需要政府的有效監管、法規制度的嚴格落實,更離不開公眾意識與公民素質的提升。
  今年是中國全面接入互聯網20周年。20年來,中國人在感受網絡生活的開放性、便捷性的同時,也在經歷著“網絡垃圾”的困擾。網絡不能淪為虛假信息的滋生地,我們的生活也拒絕被欺騙愚弄,鏟除“網謠”頑疾,凈化網絡空間,需社會合力。(完)  (原標題:時評:鏟除“網謠”頑疾需社會合力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nvxod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